請問一下岩石變形和石油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??而我們怎麼會發現石油
的存在呢??
eakfix">
大尺度地殼變動
隕石撞擊地球:漫遊在太空中的流星體,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進入大氣層時,因和大氣摩擦產生高熱,發出亮光形成流星。質量較小的流星體由於高溫蒸發而無法倖存下來,但是質量較大的流星體,不易在墜落的過程中燒盡,而會掉落到地表成為隕石,甚至產生隕石坑。
一般而言,隕石可以分為三大類:石質隕石、鐵質隕石和石-鐵質隕石。大多數的隕石會墜入大海、沙漠和冰川地區,能被人們發現的隕石非常有限,目前發現的隕石大多來自南極洲。據估算,每年掉落到地球上的隕石,重量在一公斤以內的大約有一萬九千塊,一公斤以上的有 4,100 塊,10 公斤以上的有 830 塊。
地球歷史中已知有五次生物大滅絕的事件,一般相信其中至少有一至二次滅絕事件與隕石撞擊地球有關。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,一顆直徑大約 10 公里的巨大隕石撞擊地球,造成以恐龍為首的 65% 生物因而絕種,使得哺乳類有機會在地球上興起,是地球史上最著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。
地震斷層:在科技尚未昌明的年代,地震的發生多以怪力亂神的傳說來解釋。例如本省民間傳說是「地牛翻身」造成地震發生,日本人則以為「鯰魚搖動」是地震成因。1906 年舊金山大地震後,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萊德(H.F. Reid)教授提出「彈性回跳」理論來解釋地震的成因。萊德教授認為,岩石受力會產生變形,一旦岩石變形達到其彈性限度時,岩石便產生斷裂而永久變形造成斷層,並把累積的能量以震波方式釋放出來。根據斷層面兩側岩石位移的方式,斷層種類可分為正斷層、逆斷層和平移斷層。
1935 年美國地震學家芮克特(C.F. Richter)依據地震儀的振幅大小,估算地震能量-地震規模而創立芮氏地震規模。此後,全世界就以芮克特所定的芮氏地震規模為標準,表示地震振幅與能量的大小。芮氏地震規模的數值每增加一單位,地震振幅就增加 10 倍,能量大小就增加約 32 倍,譬如芮氏地震規模三的振幅,是地震規模二振幅的 10 倍,是地震規模一振幅的 100 倍。1960 年智利發生世界上有史以來的最大地震,地震規模 9.5,地震振幅大約是我國 1999 年 921 大地震規模 7.3 的 160 倍。
火山爆發:火山活動是地球內部的岩漿噴出至地表的地質現象。地下深處的岩漿因為地殼變動而有機會流出或噴出地表,它們主要分布在地球上六大板塊互相運動的交接處。
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結果,在不同型態的板塊交界附近,產生不同型態的岩漿活動。例如在聚合板塊邊界,比重較大的玄武岩質海洋地殼,會隱沒到比重較小的花崗岩質大陸地殼之下。下沉的海洋地殼到達地球內部深處時,產生部分熔融作用而形成岩漿,岩漿上升穿透地殼在地表形成火山。而在張裂板塊邊界,岩漿會由張裂處流出形成火山,例如東非大峽谷與大洋海底的中洋脊等都屬於這一類。
除了上述兩種型態的板塊邊界附近可能產生火山活動外,地函深處的岩漿也有機會流出地表形成熱點,造成火山活動,活動的時間可持續達千萬年之久。
海底擴張:海底擴張是一種分布範圍極為廣大的地殼變動。1950 年代海洋地質學家尤溫(M. Ewing)與海曾(B.C. Heezen)發現海底有中洋脊,即海底巨大山脈存在。中洋脊的頂部有深約 1 ~ 3 公里的裂谷,而裂谷是高溫岩漿上升湧出的地方。中洋脊兩側的地殼,因地函對流作用的影響,不斷往外擴張移動。因此較年輕的海洋地殼在中洋脊頂部形成,而年代較久的海洋地殼則因海底擴張的緣故,分布在距離中洋脊較遠處。
1960 ~ 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海斯(H.H. Hess)和狄茲(R.S. Dietz)提出「海底擴張說」的理論,主張中洋脊的裂谷是地函物質上升的湧出口,熾熱的岩漿不斷從裂谷湧出,並成為新的海底。1966 年范恩(F.J. Vine)發現中洋脊左右兩側有磁性異常現象,兩側磁性相互平行,正異常(與現在地球磁場方向一致)與負異常(和現在地球磁場方向相反)交替出現,證實了海底擴張的說法。
海底擴張學說的成立不僅解釋了海底擴張地殼變動,也使得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,促成 1967 年麥金齊(D.P. Mckenzie)與派克(R.L. Parker)板塊學說的建立。